莆田假鞋泛滥市场乱象亟待整治

莆田假鞋泛滥市场乱象亟待整治 【货源渠道隐蔽难寻】 莆田仿冒运动鞋产业链通过社交软件与暗网进行交易联络,采用加密通讯和虚拟货币支付方式。供货商通常使用"工厂直销""外贸尾单"等话术规避监管,通过物流代收点实现货品中转,形成地下流通网络。2021年查处的某案例显示,犯罪团伙甚至建立境外服务器搭建订货平台。 【制假工艺持续升级】 造假作坊引进自动化切割机和智能缝纫设备,采用真品拆解三维扫描技术。高仿品连鞋底碳板、防伪芯片都能复刻,部分批次采用与正品相同的供应商原料。有窝点查获的仿品经专业机构检测,材质相似度竟达91%,普通消费者难以肉眼辨别。 【销售网络覆盖广泛】 假鞋通过微商代理体系辐射全国,形成省代、市代分级销售网络。直播平台采用"工厂巡播"方式展示造假过程,利用跨境电商渠道伪报品名出口。数据显示,某电商平台2022年下架莆田假鞋链接达12万条,涉案金额超7亿元。 【监管面临多重挑战】 执法部门面临电子证据固定难、跨区域协作不畅等问题。部分小型作坊采取"前后后厂"模式,发现检查立即转移。法律层面存在量刑标准不统一现象,行政处罚与刑事打击衔接不够紧密,亟待建立全国联动打击机制。 【治理需多管齐下】 应建立鞋类身份认证系统,推广射频识别技术。电商平台需完善图片识别算法,建立品牌方联合验真机制。2023年莆田法院试点"侵权惩罚性赔偿"制度,对重复侵权者处以三倍赔偿,此类举措值得推广。最终需要消费观念转变,从根本上压缩假货生存空间。



